来源:互联网新闻 时间:2020-04-28 18:26
千年古城临海,旅游资源丰富,用当地人的话来说:有山、有水、有湿地、有海、有花。
但是,这些年眼看着周边市县旅游红红火火,临海的旅游却不温不火,品牌也始终打不响。
本来应该是“长板”的旅游,为什么会成为“短板”?临海旅游到底该如何突围?
临海大雷山脚下的这一千多亩的桃花林正值开放的旺季,这一片的桃花林是属于三个村的。另外两个村搞的是桃花的观光节,而官溪村搞的是桃花源的踏春节。那么“一片”桃花“两个”节,到底效果怎么样呢?
前些年高峰时,这片桃林半个月的游客数就达到了10万。然而今年情况却发生了改变:除了双休日客人多,平时基本没生意。一个“观光节”、一个“踏春节”,看的是同一片桃花,吃的是差不多的农家菜。小打小闹、各自为政的同质竞争,分流了游客,让三个村办节的甜头越来越少。面对现状,曾经是竞争对手的三个村的干部第一次坐到了一起。
事实上,“桃花林”的尴尬,在临海并不鲜见。从2008年到现在,临海各地涌现了大大小小19个以“村”为单位的“旅游节”。根据临海旅游局统计,这其中持续7年以上的只有一半,中断的有3个,只办了一年的有6个。江南街道小溪村的油菜花节就只存在了一年。
“没有统一规划、各自上马、群众参与度差”,成了临海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拦路虎。找到了短板,临海市有针对性地明确了“全境景区、全域旅游”的发展思路,从整合小项目入手,引导乡村旅游集约发展。同时每年安排3000万元的旅游专项资金,加强配套基础设施的改造。受此鼓舞,乡村旅游起步较早的上江村首先行动,村里出面流转300多亩油菜花田,再整合几个村民经营的水上漂流项目,投资300多万元,打造“百花园”。然而尽管花园里郁金香、马鞭草、牡丹百花争艳,可人气依旧旺不起来。项目合伙人老潘还特意从江西租来了十几只电动恐龙,光电费就花了不少。
冷酷的现实让临海市领导意识到,要形成乡村旅游的气候,还必须补齐本地特色这块短板。为此临海又出台政策,鼓励26个旅游重点发展村,因地制宜挖掘特色。对特色镇一次奖励200万元、特色项目一次奖励100万元。
重奖政策激励下,尤溪镇下涨村提前破题。村里瞄准江南大峡谷的生态旅游资源,成立春谷旅游有限公司,并主动对接旅行社。如今,村里的农家乐74家十分闹猛,连4月份的,所有床位都被预定一空。
而在临海全市,更大规模的特色挖掘正在进行。市里锁定“文化”和“生态”两大优势资源,整合台州府城墙、紫阳古街、桃渚古城等以往的单兵作战景点,通过全面实施精品带动计划,全域打造“千年古城更忆临海”主题旅游。